老建筑,做保溫很多都是做的內保溫。當時能有內保溫的,都是高檔建筑或住宅,這個功能屬于奢侈品。
2005年之后,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,外墻外保溫開始興起(尤其北方)。一般,北方2008年以后的建筑,大部分都是外墻外保溫了(當然,保溫效果另說)。大家都知道有一年元宵節央視大褲衩下面的小DD著火了,其實就是保溫材料著火了。理論上應該用防火阻燃的保溫材料,但是不是阻燃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,但價格差了一倍,所以基本都是送檢用阻燃的,施工用不阻燃的。這就是最后著火的原因,罪不在外保溫,而在于材料造假。
既然都做外保溫了,為啥還有內保溫呢?因為還是有外保溫做不到的地方。內保溫一般都是緊挨著電梯間或天井等位置,做不了外保溫,但同時也需要保溫的區域。
從熱效率來說,內保溫熱橋多(熱量傳遞效率高于其他位置的地方),保溫效果不好。這也是外保溫取代內保溫的原因。但有保溫,哪怕是內保溫,從熱量的傳遞角度,保溫效果還是要強于沒有保溫的。
不過有些區域,內保溫的存在的確是個雞肋。
內保溫雖然從保溫角度有用,但從室內墻面的裝修裝飾角度,卻是個問題。保溫材料一般都有多孔質輕的特性,表面強度也比較低。
外墻外保溫的正規做法,表面是需要做柔性抗裂砂漿,然后再做外墻柔性膩子,最后刷漆。
為啥不貼磚呢?因為瓷磚一般是通過水泥砂漿進行粘接的,粘接強度在30Mpa左右(32.5水泥就是正常養護干燥后強度可以達到32.5Mpa)。而保溫層表面很難承受這么大的拉拔強度,所以只要瓷磚一端應力加強,保溫表層就會被破壞。
內墻雖然不用那么擔心瓷磚墜落的安全性,但掉了畢竟也是難看啊,而且修補也是個麻煩事。極端情況,如果一整面瓷磚墻拍下來,也是挺可怕的……
結果:只要貼磚,就需要先把保溫干掉,直接貼在水泥上才能結實。